劉傑是一種原罪

劉傑是一種原罪。

有一個成語叫做「又是劉傑!」然後從這句話開始,這部動畫的中配評價已經被打了折,不在於劉傑配得多差,技巧多糟糕,或是他在這部動畫裡搭了很多角色,基礎上只要在一部動畫中聽見劉傑的主役,許多人的反應就是——又是劉傑!

但想想,劉傑扣掉長命動畫柯南中的工藤新一,最近下台一鞠躬的犬夜叉,之前上映的交響情人夢動畫以外,好像也沒那麼常見到劉傑的聲音了。但是很抱歉的是,劉傑的少年聲實在給人印象太深,之前聽過的記憶都仍歷歷在目言猶在耳,所以就是「又是劉傑」了。

於是這部動畫很可惜的,就無法從0分開始計算了,要先扣一點點分數。

而「這是劉傑」效應也要歸咎到台灣的配音市場,在台灣,少年聲線的配音員確實貧乏,扣除掉女配音員,常聽到的少年聲音就是那幾位熟悉聲音在出現。而想到清脆的少年聲,第一人選不做他人想,就是這位永遠18歲、實際年齡不能講的大叔。更何況還要兼具技巧、聲音表情、音調變化,劉傑如果不願意當老大,大概也不太有人敢自動坐上冠軍寶座。

所以就「又是劉傑」了嘛。

奇妙的是,這樣的情形倒是很少出現在面對日本聲優上。不會一看到CAST就「又是XX!」,或者還可能是「又是XX~↑」。不過面對中配就往往出現「啊~又是XX!↓」,卻起碼在對待日本聲優時還能把動畫看完再下判斷。

日本的動畫角色,如果要做簡單的成份分析,大概是這樣的角色設定10%+劇情使然60%+聲優表現30%,一個角色的設立除了需要靠劇情每一集的累積以外,更重要的就是聲優的表現,也就是說,一個動畫角色其原配已然是角色血肉的一部分了。然而當這部動畫挪移到另一個國家做其他語言配音時,所得到的就是10%60%,然而聲優部份的30%若是經過挑選、琢磨,也許可以達到25%5%,但是要認知的是,必定會有5%、甚至更多,跟原來的角色不會是相同的顏色。

當然啊,因為根本是不同人配的嘛。

當觀賞另外一個配音時,就有所理解,這部動畫的角色詮釋不會和原本的角色感覺完全一模一樣了,更何況是不同的語言。在日本,同樣的作品由前後兩代聲優詮釋的例子並不少見,除卻配得不好的,通常大家都能接受不同的聲優表現出不一樣的角色感覺,只要符合動畫的味道就好了。櫻蘭高校前有綠川光、後有宮野真守;鋼鍊前有大川透、後有三木真一郎;罔論那十二個星座宮了。

即使前後聲優表現真差異較大,大部分的看法也是,某聲優感覺較如何,而非那聲優配錯了!那一句應該是怎樣怎樣才好。

可是中配不行,總是會有人要求:你這聲音和原配比起來太高了點。太有精神了點。太冷了點。不夠有味道。不夠奸詐。不夠……

還有更厲害的學術派,「我認為你那最後兩個字的音應該再挑高。」「我認為那一句話還不夠冷靜。」「這幾個字和日文配音比起來就少了……」「我認為中間應當……」

能夠把一段話直接拆成好幾段來和日文呼應,簡直是高手高手高高手。(這麼希望呼應的人,真當去看閃光的暗襲,日本聲優會真的用他們的聲音念中文給你)或許給一台翻譯機給那種人,嘴巴才會閉上。


中文就是中文,他有他的抑揚頓挫,有它的流暢念法,不是凡句都要向日本看齊才叫做好,這不是像排隊一樣喊一聲「向右看齊!」就可以解決了,明明就是不同的語言,就要先接受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詮釋方式。

配音沒有所謂的「對不對」,只有「好不好」,跟「習不習慣」,有時候習慣甚至凌駕於表現之上。習慣了「Yes. My Highness.」,「遵命,殿下」講中文就是怪怪的,挺彆扭的,但是「不對」嗎?誰說得個準呢,連正確答案都不一樣找得到了。回到原始的主題上,原配之所以會被認為是正確答案並不為過,因為聲優就是角色的一部分,只是配音就是一種不可抗拒之原罪,扣掉那30%的內涵,既然配音填充了不一樣顏色的30%進去,何不換個角色去看融合不同顏色的角色呢?習慣很難改變,又何必改變習慣,改變角度或許更適當。

當台灣的配音員盡力貼近那25%的精神,對於那5%屬於他們聲線、他們精神所發揮的空間,是否也該多去觀察感受一下呢?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閃電十一人 舞台版

[GAME] 熱砂ノ楽園(18禁)

閃電十一人—進度50集